您当前的位置:风速是指平地上离地10米处的风速值
风速是指平地上离地10米处的风速值
风速是指平地上离地10米处的风速值

发布时间:2022-12-04 13:17:47

  新一轮寒潮天气来势汹汹

  我国多地迎来“跳崖式”降温

  随之而来的还有大范围雨雪天气

  部分地区还将可能出现冻雨

  11月26日至27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地区沙湾市出现大暴雪,积雪明显 (图/文:井立军 王震)筋骨一粒康正品旗舰店

  冬季低温雨雪冰冻灾害

  除了“冻人”

  对气象观测设备也有不小影响

  曾几何时

  许多老一辈观测人

  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经历

  手动爬上十米高塔手动凿开积冰

  入冬前,平整好观测场

  等待大雪到来

  及时清理影响装备运行的冰雪

  ……

  为何冬季气象装备维护

  如此重要?

  这是因为,冬季天气会影响到

  气象数据的及时、准确采集

  比如,不少气象观测站仍使用

  机械筋骨一粒康一盒多少钱旋转的风向标传感器

  在冬季雨雪相态转换期间

  传感器容易被冻住无法旋转

  导致风的观测数据无法正常采集

  观测人员常常需要爬到10米高的风塔上

  (或者将风杆放倒)将冰敲掉

  才能恢复正常工作

  但爬塔可不是容易的事情

  风塔的爬梯上同样被冰覆盖

  攀爬不仅颇费工夫,也有风险

  针对冬季观测特有的“老大难”问题,近年来,气象部门大力推动观测设备革新,上线了一批“防寒抗冻”的智能观测“新科技”!中国气象报社全媒体记者为此走访了黑龙江、辽宁、吉林、内蒙古、新疆等多个地区,探访气象科技应用是否令冬季气象装备维护工作发生改变!

  坐标:黑龙江

  曾经,总得爬上十米风塔手动除冰

  去年11月8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遭遇历史罕见的冻雨天气,长时间的降雪转为了冻雨,导致全市大部地区出现了“滴水成冰”的现象,“冰城”变“冻城”。

  冻雨天气后,被冻上的风向风速传感器

  延寿县气象局55岁的观测员韩杰第一时间发现,风向风速传感器被冻结,无法准确采集数据。为了尽快恢复设备功能,他顶着冻雨艰难地爬上十米风塔手动除冰。当时气温低于-10℃,塔体的钢梯已经结冰,爬起来一步一打滑,大风“呼呼”斜吹,戴的手套被雨打湿后已经冻住,只能脱掉手套 “裸手”除冰。通过一番“冻手”的检修后,设备终于恢复正常采集传输。

  在阿城区气象局工作30年的张春媚告诉记者,以前在初冬和冬春季节交替时,这样的情况时有发生,不仅影响观测数据的采集,观测人员清冰工作也具有一定的危险性。

  气象观测员爬上十米高的风塔,手动清理设备上的冰雪

  2022年,哈尔滨市气象局上线八套加热风向风速传感器和两套超声波系统传感器。在低温条件下,可自动启动加热功能,在-40℃低温和冻雨等恶劣情况下也能正常观测。

  近年来,黑龙江鹤岗市气象局也进行了冬季设备升级,大大提升了观测质量和观测效率。以降雪为例,以前,观测降水量是通过盛雪器进行人工定时称量,从2014年起,市气象局开始启用称重降水传筋骨一粒康效果怎么样感器,可以自动实现降水量观测,统计精确到每分、每时的降水量。测量雪深以前也是人工观测,2019年,正式启用雪深观测仪,实现了自动雪深观测。

  2012年11月13日,鹤岗市出现暴雪天气,观测员用直尺进行雪深观测

  坐标:辽宁

  “上线”能加热的装备,再也不怕被冻上了

  沈阳国家基本气象站,年平均气温8.4℃,极端最低气温-32.9℃,漫长寒冷的冬季,让当地人们养成“猫冬”的习俗。

  以前,每当装备被冻结时,观测员经常需要手动清理积冰。自从开展“新科技”助力冬季气象观测行动,安装了具有自动加热功能的风向、风速传感器后,在2021年、2022年11月的降雪过程中,站内的风传感器都安然无恙。

  曾经,经常需要观测员爬上风塔清理极冰 图/赵云刚 坐标:辽宁省铁岭市开原气象站

  同样位于辽宁省的昌图国家基准气候站,每当冬季到来,会停用翻斗式雨量传感器、大型蒸发传感器,开始启用称重式降水传感器、自动冻土传感器,这是冬季气象观测独有的特点。

  每年11月、3月,昌图县易出现雨夹雪、冻雨天气。自从2020年12月,“上新”带有加热功能的风向、风速传感器后,近两年再没出现过风传感器冻住的情况。

  2022年11月12日,昌图国家基准气候站工作人员清除智能天气现象仪镜头上的冰 图/卜添荟

  在2021年11月7日至10日的暴风雪天气中,铁岭等三个县的国家气象站风传感器出现被冻住的情况,而昌图国家基准气候站风传感器工作正常,保证了数据采集正常,也减少了值班员在结冰情况下登高的危险。

  坐标:内蒙古

  以前,要连续5个月人工观测积雪深度

  每年11月至次年4月 ,内蒙古自治区根河市国家气象观测站常处于被积雪覆盖的状态,观测员每年要测量5个月的积雪深度。近几年来,根河市的积雪深度最深达到了37厘米。

  在自动雪深观测仪投入使用之前,每个有积雪覆盖的日子,早晨7时45分至8时之间,观测员都要拿着长长的量雪尺,前往观测场周围的积雪深度观测区测量雪深。

  观测人员开展冻土人工观测

  从自动雪深观测仪投入使用后,实现了雪深数据的动态采集,弥补了降雪时雪深数据不能及时更新的缺点,也减轻了观测员的压力,可以让大家更好地将时间用于预报和服务上。

  投入使用的雪深观测仪

  同样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阿尔山气象站,以前每到冬季,测量风向风速的传感器经常被冻住,需人工爬杆清理积筋骨一粒康胶囊功效冰。风塔高且滑,虽然大家都自告奋勇,但每次还是会为检修的同事捏把汗。自从安装风向风速自动加热仪后,再也没出现过传感器被冻住的现象。同样提升当地气象观测能力的,还有新“上线”的称重降水传感器,以前都需要人工观测,现在实现了自动数据采集,在平台上可以随时直接读取,省事又方便。

  坐标:吉林

  这里,冬季测风有了新手段!

  2020年,吉林省永吉、集安两个国家级基本气象站新“上线”了超声波测风仪,利用超声波时差法来实现风速的测量。该仪器与常规的机械式测风仪相比,能在恶劣天气条件下准确测量风向风速,且不受风力急速变化产生的迟滞影响。

  吉林省永吉县国家基本气象站超声风传感器图片

  自从安装超声波测风仪后,每当机械式测风仪被冻住,可以自动切换工作状态进行风数据采集,并自动进行数据替换,观测员只需要在室内监测软件中确认已采集到的风数据即可,再也不用爬塔除冰。

  坐标:新疆

  再见了,那些“惊心动魄”的时刻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市,受纬度偏高的影响,这里冬季漫长、严寒且积雪现象严重。市气象局气象观测员加依娜尔·达列力汗告诉记者,以前经常得穿过厚厚的积雪去观测。筋骨一粒康胶囊

  2010年1月18日,阿勒泰国家基准气候站遭受几十年不遇的强降雪天气,一夜之间积雪深度达94厘米。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加依娜尔·达列力汗仍感到心有余悸:“第二天一早,穿过层层积雪,眼看数据上报的时间要到了才走到观测场,我急得边测数据边哭,在同事的帮助下最终完成了观测。2018年,市气象局引进自动雪深观测仪,经过两年的对比观测,正式运行后,现在雪深数据每分钟自动采集,再也不用经历那种惊心动魄的时刻了。”

  气象观测人员巡检雪深观测仪运行情况

  冬季气象观测对当地意义重大。市气象台台长叶尔波力·达吾提汗讲述:“近年来,野外气象观测站增设了9部雪深观测仪,主要布设在规模化的农业种植区和牧业转场必经之路上,为阿勒泰的农牧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气象保障。气象部门还在滑雪适宜区布设了一批雪深观测仪和称重式降水观测仪,为阿勒泰冬季旅游发展提供气象支撑。”

  气象观测人员检修自动气象站采集器设备

  乌鲁木齐市气象局科员王亮告诉记者,自从2020年10月安装防冻智能风测量仪以来,每当气温低于5℃时,设备会自动给风向风速传感器加热,再也不怕被冻住了。

  每年冬季,除了要启用这些“应季”设备外,还会关闭一些不适用于冬季运行的仪器,如大型蒸发传感器、翻斗式雨量传感器等。遇有低温、雨雪天气时,加大对观测设备的巡视力度,要不定时清理自动日照、自动辐射等设备传感器上的积雪,将固态降水传感器承水口内壁的雪扫入承水桶内、外壁的雪扫到地面等。

  气象观测员每小时将固态降水传感器的承水口内壁的雪扫入承水桶内,将外壁的雪扫到地面

  近些年

  气象部门研制了一批

  能在高海拔、极寒、酷热、深远海

  强辐射、台风等极端恶劣环境下

  顺利工作的气象装备

  气象观测能力稳步提升

  这些冬季气象装备“新科技”的应用

  是我国气象观测能力

  不断提升的一个缩影

  这些科技也实实在在地

  惠及每一个你我

  中国气象报社 出品

  审核:刘世玺 段昊书 王亮



上一篇: 新生儿吐奶的原因主要有生理性,病理性以及喂养不当引起的
下一篇: 男人血精往往是因为慢性精囊炎、精囊肿瘤等导致的